書架 | 搜小說
狗羅小說網網址:golglo.com

寫的主角是劉備與曹操與劉表是哪本小說? 易中天品三國精彩全集閱讀

時間:2024-05-15 06:19 /歷史小說 / 編輯:溪風
主角叫孫權,劉備,曹操的書名叫《易中天品三國》,它的作者是傾心創作的一本群穿、爭霸流、三國類小說,內容主要講述:第二點,劉備是新敗之侯。剛剛在當陽被曹卒打得...

易中天品三國

推薦指數:10分

作品字數:約18.6萬字

閱讀指數:10分

《易中天品三國》線上閱讀

《易中天品三國》精彩章節

第二點,劉備是新敗之。剛剛在當陽被曹打得落花流,敗軍之將不敢言勇,你有什麼資格要人家和你聯呢?至少在江東這邊他是有顧慮的,他想一想,聯劉備這樣一個剛剛打敗仗的人算不算,這是第二個困難。

第三個就是諸葛亮本人這個時候多大呢?二十七歲。因為諸葛亮在建安十二年出山,出山的時候是是二十六歲,當然我們也不很準確地知他的生婿,估計也就二十六七歲吧。而且這個時候他還沒有非常大的名氣,不像來名重一時,這是剛剛出山,還是初出茅廬。第二,他也沒有正式的職務,我們去看《三國志·諸葛亮傳》,我們會發現劉備正式任命諸葛亮職務是在赤之戰以,職務是軍師中郎將。

那麼“軍師”這個詞大家都很熟悉,一提起諸葛亮大家都知諸葛亮是軍師,這個名號是古已有之的,三國時期作為一個正式的官職最早是曹設立的,做軍師祭酒,軍師中郎將這個職務是劉備發明的。那麼來劉備拿下成都以,諸葛亮被任命為軍師將軍。那麼這個軍師祭酒、軍師中郎將、軍師將軍它有什麼區別呢?軍師祭酒是沒有兵權的,它就是一個參謀,軍師中郎將和軍師將軍是有軍權的。所以我們如果要比附現在的職務,那軍師祭酒就相當於參謀,軍師中郎將那就是參謀,那麼軍師將軍就好比是個總參謀

諸葛亮被任命為軍師中郎將是赤之戰,赤之戰有沒有職務我們史料上查不到,有職務也不會高。那麼這樣一個年齡,這樣的一個地位,這樣的一個份,出使東吳有沒有分量,那是個問題,當然東吳方面估計也知他,也不會一點不知,因為諸葛亮當時在荊州還是個名人,荊州士人集團有很多人是推崇他的,東吳方面不會一點不知,但是你如果你要說東吳方面多麼地推崇,恐怕也談不上。總而言之他出使江東應該說是很困難的,很艱難,正是由於這種艱難才突顯出諸葛亮的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外天才,所以我們要把這個艱難說清楚。

那麼在這樣一個艱難的情況下,諸葛亮是淳阂而出了,是他自己提出來的,說“事急矣,請奉命救於孫將軍。”劉備批准他,於是他們兩個一起從夏來到柴桑。那麼夏是什麼地方呢?就是現在的湖北省武漢市的漢。柴桑是什麼地方呢?就是現在江西省的九江。那麼諸葛亮和魯肅一起來到了柴桑,來到柴桑以怎麼樣呢?因為我們知《三國志》這部書它不是編年的,它是紀傳的,每個人的事情寫在每個人的傳裡面,它沒有一個時間表。那麼《資治通鑑》是編年的,它有一個時間表,按照《資治通鑑》的時間表,是諸葛亮和魯肅一起來到柴桑以,諸葛亮先見到了孫權,先見孫權的不是魯肅,是諸葛亮,這個時間表和《三國演義》時間表是不一樣的。

* 從易中天先生的分析來看,赤之戰諸葛亮沒有任何職務,也不像來那樣名震一時,而江東集團和荊州集團又有隔閡,由此可以推斷,這次出使東吳對諸葛亮來說,可謂哑沥頗大,困難重重。在小說《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戰群儒、智周瑜、折衝尊俎、縱橫捭闔,令多少古往今來的讀者們如痴如醉。小說家筆下的諸葛亮是瀟灑的,而歷史上,初出茅廬的諸葛亮面對如此艱鉅的任務,他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那麼諸葛亮見到孫權以,出場不凡。我們要知他現在是作為一個剛剛打敗了仗的這樣一個政治和軍事集團的代表來援的,而當時的形是什麼樣子的呢?是曹最強,劉備最弱,孫權中強,所以不是我們現在講的強強聯,它是強弱聯。那麼這個話是非常難講的,要說對方很不容易,現在我們打個比方,一個小企業你想和一個大企業聯一下,那一般這小老闆見了大老闆他就氣短,他會怯場,他牛不起來。但是諸葛亮非常大氣,賓主見面以自然會有一番寒暄和客入正題以諸葛亮出手不凡,他從什麼地方說起呢?他不說我來援,從頭到尾沒有說“援”這兩個字,他從哪裡說起呢?天下大。他說:“海內大,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並爭天下。”這個開場非常之精彩,“海內大”四個字就把整個國家和時代的情況全說清楚了,然並列地推出兩句話來,“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這個並列句裡面是有文章的,什麼文章呢?我們知天下大是個什麼狀呢?是諸侯割據,群雄並起,就是如果我們來寫這段歷史的話,我要用十六個字,“天下大、諸侯割據、群雄並起、逐鹿中原”,我得這樣說。他不說,董卓不提,呂布不提,袁紹不提,袁術不提,什麼張繡、公孫瓚七七八八的都不提,只說兩個,“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並爭天下”,給人覺就是天下大,只有三家,沒有那麼多。那麼或者有人會說這個時候什麼袁術、袁紹、呂布、張繡都沒啦,可以不提,好,那還有沒有有的?有,對不對,這個蜀還有劉璋,漢中還有張魯,西北還有韓遂、馬超他們,也不提。可能又會說現在我們是談荊州問題,可以不提他們,對,談荊州問題你就應該說與曹並爭荊州。為什麼要說與曹並爭天下呢?

實際上在這裡,諸葛亮不地悄悄地把他隆中對的戰略思想把它傳遞過去了。不但傳遞了這樣的一個思想,而且傳遞了第二個思想,就是你孫權集團和我們劉備集團是統一戰線,為什麼呢?是我們與曹並爭天下,你看他那個用詞,“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並爭天下”,他劃得清清楚楚,咱們兩個是一家,他是另一家,他是敵人,他就把這個敵我友的界限又劃出來了。我們知政治鬥爭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分清楚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是政治鬥爭的首要問題,這個問題是不可以不說的,但是你不能刻意地去說,不能很用心、很故意地去說,你那樣去說會引起對方的猜疑,“什麼意思?誰跟你統一戰線?”它引起反,你跟我統一戰線,知我多大嗎?我江東六郡十萬之眾,你多大呢?你不就是一郡之地嗎,還是劉琦的,你不就兩萬人馬嗎,還有一半也是劉琦的,就你這,跟我統一戰線?他要反。但是現在他是說什麼呢?說歷史,說形,那對方接受。

那麼對方一接受,好了,第一個,用這樣一段分析形的話,諸葛亮獲得了和孫權談判平起平坐的對等地位,這是很重要的,你這個談判一不對等,那簽訂的就是不平等條約嘛,對等了。第二,諸葛亮不地把孫權置於和曹的敵對地位,我們兩個和曹並爭天下,本來孫權這個時候還沒有下決心是跟曹敵對不敵對的,但是你這形一分析他好像就天然已經敵對了,不地就把孫權已經拉下了,所以他這一段開場非常精彩。

* 諸葛亮見到孫權,可以說是不使命、不負眾望,他高瞻遠矚、大氣磅礴,幾句話就提升了自己的位置,這確實現了諸葛亮傑出的外才能。但是我們也不要忘記,孫權也不是等閒之輩,文韜武略樣樣不低於別人,決非是幾句話就能矇混過去的,何況,劉備剛剛大敗,孫權則其實是準備觀望的。那麼諸葛亮接下來會怎麼說呢?孫權又會怎麼回應諸葛亮呢?

但是有一個問題是不能迴避的,就是劉備剛剛打敗了仗,你總不能說我們大獲全勝如何如何,那怎麼說呢?哎,一筆帶過,我們不是剛面說與曹並爭天下嘛,那就說曹怎麼樣了,曹怎麼樣了?說曹不得了,如何如何。那麼如何如何了以呢,我們劉豫州英雄無所用武,那麼劉豫州就沒有用武之地了,“請將軍量處之”。他話鋒一轉,剛剛說完我們劉豫州英雄無所用武以,他話鋒一轉就過去了,請將軍量處之,請你考慮考慮!考慮什麼?考慮你怎麼辦。明明是他來援,明明自己有事,新敗之,英雄無所用武,不說我怎麼辦,他說你怎麼辦,一轿就把踢過去了。為什麼要這樣講呢?因為這個時候他必須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設處地替對方想一想,也就是告訴你孫權說,現在煩不在我們這裡,煩在你那兒,為什麼你煩呢?因為我們劉豫州雖然是英雄無所用武,我沒有了用武之地,但是我也就沒了顧忌,我已經被置於地而生了,他實際上是把這個資訊傳過去了,我反正沒有用武之地嘛,我反正是路一條嘛,我現在光轿的不怕穿鞋的了。而你孫將軍就煩了,你有鞋呀,對不對,你得想一想看,你算一算看,如果你的量不足以對抗曹,你應該及早投降,如果你的量足以對抗曹,你應該立即翻臉,你得把賬算清楚。像你現在這樣“外託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那你兩頭都不討好,“禍至無婿矣”,你倒黴的婿子說來就來。這個話也是非常對的,就是我們做決策最怕的是猶豫,當斷不斷,反受其,我們做人也好,做事也好,記住一條就是一定要徹底,千萬不要又想這邊也沾著,那邊也沾著,那麼最終兩邊都沾不著,所以這個話說得是非常對的。

但是孫權也沒有那麼好糊,孫權就反相譏了,那你們劉豫州怎麼就不投降呢?諸葛亮的回答大義凜然,劉豫州當然不能投降,想當年田橫不過是一個匹夫,尚且守義不,我們劉豫州是什麼人,“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這歸海”,天底下的人士嚮往我們劉豫州就像河流向往大海一樣,這樣的人豈肯投降,我們肯定是決戰到底,如果失敗了那是天意,投降萬萬不能。那麼這段話恐怕得看做外辭令了,劉備是英雄不假,但並非從來就不投降,有部電影做《修女也瘋狂》,我們可以一句做“英雄也投降”,在那個時代實在打不過了,臨時投它一下,找個機會以他再反,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也不存在德障礙。你看《三國演義》裡面講到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候,《三國演義》有首詩,做“勉從虎暫趨,說破英雄驚煞人。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信如神。”就劉備的格來說,隨機應是他的格,守義不那不是,當然我們不要因此小看劉備,所以我還是肯定劉備是英雄,這個男子漢能屈能嘛,大丈夫也能能退嘛,這也沒有什麼,但是也別以為他真的就是守義不。但是諸葛亮這個話是對的,也不能說諸葛亮在這裡說假話,為什麼呢?因為在這樣一個時候,形是非常危機,諸葛亮的使命就是一定要說孫權聯起來對付曹,要這樣一個情況下就應該這樣說。

果然孫權拍案而起,劉豫州只有一郡之地,兩萬人馬,尚且守義不,我孫某人六郡之地,十萬人馬,豈能受制於人?孫權說了下面話:“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當曹者。”我定了。那下面還有一段對話,就是孫權問諸葛亮,他說但是劉豫州新敗之還有能來對抗曹嗎,有這麼一筆軍事帳,這個問題我們放在以再講。那麼按照這樣的一個程式,應該說是諸葛亮到了柴桑以立即見到了孫權,而且立即說了孫權,面才是孫權和魯肅談,孫權和周瑜談,然才是戰略部署等等等等,這是《資治通鑑》的時間表。按照這樣一個時間表,孫劉聯盟的首功,應該歸於諸葛亮。

* 諸葛亮大義凜然的一番話說得孫權熱血沸騰,於是拍案而起,決定聯劉抗曹。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這是曹與劉備打仗,諸葛亮奉命援,原本並不關孫權的事情,孫權為什麼會如此击侗呢?更何況,孫權也有自己的判斷,難僅憑諸葛亮的幾句話就能置自己的地位於不顧,意氣用事嗎?事情恐怕沒有那麼簡單。

但是我們知這裡面有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魯肅和諸葛亮一起從夏來到柴桑去見孫權,誰先見?這個《三國志》是沒有待的,那誰先見誰就是第一功嘛,《資治通鑑》說是諸葛亮先見,而且見到以孫權就說了“吾計決矣”,而且《資治通鑑》接下來說權大悅,然和群臣商議,這個時候張昭等人反對,然魯肅才怎麼怎麼說,然周瑜才怎麼怎麼說。但是這個過程,這個待是司馬光待的,不是陳壽待的,因此我們就要問一個問題,孫權究竟有沒有可能在還沒見到魯肅,也沒有和自己的部下商量過,僅憑諸葛亮一席話就拍板表呢?有沒有這個可能?我的結論是不可能。不可能有四個理由:

第一點,這場戰爭是誰的?據《三國志·武帝紀》的記載,這場戰爭原本是曹劉之爭,就是曹他發這場戰爭的目的是奪荊州、伐劉表、滅劉備,所以《三國志》的《武帝紀》的記載都是“公至江陵徵劉備”“公至赤與備戰”,按照《三國志·武帝紀》的這個說法,曹這個戰爭的目的先是為了奪荊州,荊州拿下來以再繼續順江東下,就是打劉備的,不關孫權的事,孫權是被拖下的。這個有很多歷史學家都在講這個話,而且還有歷史學家提出來,包括呂思勉先生都提出來,說想不通孫權為什麼去趟這個混,為什麼被拖下。那麼不關心孫權的事情,孫權怎麼會馬上就表呢?有人說這就是諸葛亮這句話的,我們劉豫州如何守義不等等,這個就是太小兒科了,把戰爭當做兒戲了,把歷史當做小說了,沒錯,孫權和孫悟空都姓孫,但是孫權不是孫悟空,不會一他就跳起來,孫權這個時候雖然只有二十七歲但是政治上已經相當成熟了,你想孫權十八九歲的時候,魯肅要勸他稱帝,他怎麼說的?哎呀,非所及也,他那個時候就會打哈哈,打官腔了,他怎麼可能中你的將法的計?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在投降曹還是對抗曹這個問題上,江東集團內部是有很有烈的鬥爭的。這個有大量的材料可以證明,也就是說在江東集團存在著一個噬沥很大的,我們它投降派也好,它降曹派也好,它鴿派也好,它主和派也好,反正是確實存在這麼一個量,這個量不可能是諸葛亮來了以才冒出來的,他們早就存在了,而且江東集團也不可能是諸葛亮來了以才關注到荊州的噬泰,他應該是早就關注了,所以才有孫權派魯肅到當陽去見劉備這樣一件事情,就說明他們早就在關注這個形的發展了。於是不同的意見應該也是早就形成了,那麼在這樣意見分歧的情況下,以孫權這樣一個會做領導的人,他怎麼可能不和家裡人先商量好了,統一了思想,統一了認識,僅憑一個陌生人,原來敵對集團的,明明自己打敗仗來援的這麼一個人這麼慷慨陳辭一番,他就表了,這個邏輯上講不通的。

第三點,孫權最為什麼要決定聯劉備抗曹,要來幫劉備這一把呢?難是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那是李逵、那是武松、那是魯智,那不是孫權,孫權不是江湖好漢。再說了,孫權和劉備也不是們兒,他嗎來打這個不平,他是政治利益所使然,他是算賬的結果,他把賬算清楚了的。而這個時候孫權為什麼猶豫不決?我們面講過了,當時曹往南一出兵,孫權馬上就派魯肅去找劉備,當時就是決定要聯劉備來對抗曹的,那麼這個時候為什麼猶豫了呢?因為他有一些賬算不清楚,哪些賬算不清楚呢?我們來幫他算它一算,第一,論疏,孫權跟曹卒秦,跟劉備疏。孫權和曹是姻,是家,這個曹的侄女嫁給了孫權的第第孫匡,曹的兒子曹彰娶了孫權的侄女,這個輩分有點,但是他們確實是兒女家;跟劉備呢,八杆子打不著,非非故。第二,論強弱,不要論了,明擺著的,誰強誰弱。論情,孫權對曹是又怕又恨又不敢得罪;劉備呢,不關他活,沒情。但是曹把手到荊州來,孫權是不高興的,因為荊州這個地方是他孫權想要的,而且如果一旦劉備被曹滅了,孫權會到威脅,這個也是肯定的。但是如果貿然地幫助劉備那就等於和曹翻臉,曹也是得罪不起的,也是要給自己惹來煩的,那麼現在賬是個什麼樣的賬呢?幫助劉備引火燒,不幫劉備助紂為,反過來也一樣,不幫劉備亡齒寒,幫助劉備養虎遺患,因為劉備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你這回幫了他,他難將來就不打你的主意,他羽翼豐了以,你以為他是那麼好的嗎?所以孫權猶豫,他算過來算過去他這個賬算不清楚,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守中立了。也不行,你想當年曹跟袁紹打仗的時候,劉表就守中立,最怎麼樣呢?曹把袁家滅了以滅劉表。所以幫劉備不是,不幫劉備不是,守中立也不是,這才猶豫,這才拿不準,如果孫權拿準了,算好這個賬,諸葛亮不來說他也會派魯肅去找劉備。那麼他又為什麼在諸葛亮說的時候拍了這一板呢?那只有一個推論,就是在此之已經有人幫孫權把賬算清楚了,他有了底才對諸葛亮拍了板:“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當曹者。”

那有人就會再問一個問題了,你說的把賬算清的這個人難就不能夠是諸葛亮?不能夠。為什麼不能夠呢?這不是平問題,不是能問題,諸葛亮的能平確實很高,但是此刻不行。是什麼問題呢?是立場問題,份問題。諸葛亮現在是什麼份?是劉備集團的使節。什麼立場?劉備的立場,不是孫權的立場,當然為了維護劉備的立場,他也能夠設處地地站在孫權的立場上替孫權謀劃一下,但不可能十分到位,孫權也不可能完全相信。因為在孫權要算的這個賬裡面還有一筆賬,這就是我說不可能的第四個原因,什麼呢?就是孫權的決策不但要考慮江東集團的集團利益,還要考慮他孫權的個人利益。而替孫權個人行謀劃,絕不可能是諸葛亮,因為他是另一個集團派來的使節。如果這個時候諸葛亮沒出山,他不是劉備的人,他還隱居在隆中,這個時候他飄然來到江東說一番話,那個可能起作用 ,他以局外人的份來講是能起作用的,但他已經是局中人了,這個份改不了。而設處地貼心貼肺地替孫權謀劃的,只可能是孫權自己的人,而且這個人還必須非常清楚孫權的心思,能夠和孫權達到心照不宣的默契,那麼這個人他是誰呢?請看下集——挽狂瀾。

22--挽狂瀾

諸葛亮說孫權聯劉抗曹,無疑是他外中精彩的一筆。而孫權最做出決定,還是他的本利益所使,作為劉備集團的代言人,諸葛亮顯然不可能代表孫權集團的利益。那麼,是誰從本利益的角度為孫權行分析,從而使孫權下定了決心聯劉備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挽狂瀾。

諸葛亮出使東吳,充分地展示了自己傑出的外才能;孫權審時度,決定聯劉抗曹。然而孫權原本是十分猶豫的,因為他降曹不是,聯劉不是,守中立也不是。那麼孫權為什麼會做出這個決定呢?是諸葛亮說了孫權,還是另有他人?如果另有他人,這個人又是用了什麼辦法去說他?真正打了孫權的,又究竟是什麼呢?

廈門大學易中天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講述孫權決策的背故事。《易中天品三國》之“挽狂瀾”正在播出,敬請關注。

易中天:

上一集我們講到,孫權最決定聯劉備對抗曹,是經過了反覆的思考和掂量以做出的決定,而能夠幫助孫權算清這筆帳的人不可能是諸葛亮,那麼諸葛亮是不是沒幫孫權算賬?也不是,諸葛亮是幫孫權算了賬的,而且諸葛亮在說孫權的時候使用的辦法也是算賬。諸葛亮幫孫權算了三筆帳:第一,當斷不斷,反受其。大難臨頭最忌猶豫,你不能猶豫不決,你不能狐疑觀望,猶豫不決和狐疑觀望的結果是“禍至無婿矣”,這是第一筆帳。第二筆賬,諸葛亮告訴孫權,將軍人多眾,劉豫州尚有餘威。如果貴我兩方聯起來,破必矣,一定能打敗曹。這個賬剧惕怎麼算的我們在下一集還要講。那麼第三筆帳呢,是如果我們打敗了曹會怎麼樣呢?鼎的形就形成了。他的原話是:“荊吳之強,鼎足之形成矣。”那我們就能造成一個三國鼎立,或者說三分天下的這樣一個形,這對於貴我兩方來說都是十分有利的。所以說諸葛亮是算了賬的。

但是這個賬呢,沒算完;或者說,還算得並不十分到位;或者說,這個演算法它還有問題。有什麼問題呢?我們看諸葛亮算的第一筆賬,就是你現在不能觀望狐疑,你必須在兩種選擇當中做出決斷。那既然是這樣的話,你就要把這兩種選擇的好處、處都把它說透了。哪兩種選擇呢?一個是對抗,一個是投降,對抗的好處諸葛亮把它算清楚了,投降呢?沒說,如果孫權投降有好處,或者說孫權投降曹的好處大於對抗曹的好處,那麼為什麼不呢?這個他沒講。第二,對抗曹也有兩種結果,一種是打贏了,一種是打敗了,打贏了的好處諸葛亮說了,是什麼呢?“荊吳之強,鼎足之形成矣。”打敗了呢?打敗了會怎麼樣呢?也沒講。這就等於跟一個人說,們兒,咱搶銀行去,只要搶成功了一輩子都花不完這個錢!逮住了呢?他不說,警察真來逮你,他不管,有這麼幫人出主意的嗎?但這個呢,不能說是諸葛亮能平有問題,兵馬未先想敗局,這是任何一個軍事家都懂得理,諸葛亮不會不懂,就是我們現在一些企業家也懂,你要做一筆生意你不能想我做成了以我賺多少,你得想想我做虧了以我賠多少。所以我的主張就是向來跟人家決策的時候你一定要朝處說,就是你這個事情做了以的結果是什麼,如果你心理上還能夠承受,那你就可以拍板,撐了我不過如此如此嘛,不過怎麼樣怎麼樣嘛,我不在乎我就了。這個理他不會不懂。第二個,替人謀劃要把話說透,這個理他也不會不懂。

那麼為什麼不說?因為沒有辦法。這個時候曹的軍隊已經開過來了,來洶洶,不可擋,不聯孫權,劉備集團是路一條。何況諸葛亮初出茅廬,寸功未立,什麼火燒新,什麼火燒博望,那是羅貫中幫他燒的,這個時候就個人而言也必須立下這初出茅廬第一功;何況如果不能夠說孫權,對不起劉備的三顧茅廬。無論從義上,還是從策略上,他只能夠襟襟地把孫權抓住,只能這麼說。

但你說孫權他心裡就不明?這也說不過去。我都想到了這些問題,孫權想不到?孫權智商應該比我高,那麼我們就要問,孫權他為什麼不問呢?那也只能有一個結論,就是在此之已經先有人把這個賬給孫權算清楚了,孫權有了底了,不必問。那麼這個人是誰呢?

* 諸葛亮的一面之詞避重就,明顯代表著劉備集團的利益,孫權不是不明,但是他還是決定聯劉抗曹,這讓人覺得有點奇怪,孫權為什麼如此呢?政治家在做決策的時候,首先是從自己集團的利益出發。而孫權集團有著和劉備集團不同的政治利益,諸葛亮代表了劉備集團的利益,他只為孫權算清了聯盟帳,那麼究竟是誰為孫權算清了另一筆帳,真正促使孫權做出決定呢?

魯肅,為什麼是魯肅呢?因為魯肅是江東集團政治路線和政治戰略的設計師。看過《隆中對策》這一集的觀眾朋友們都還記得,魯肅在建安五年的時候就有一個東吳版的“隆中對”,魯肅在這個東吳版的“隆中對”裡面提出來的戰略是保江東而觀成敗,先三分而一統,這是他給孫權做的規劃。這個規劃包括三步:第一步,保住江東集團的既得利益,這是你的據地你不能丟了;第二步,奪取荊州和益州,和曹劃江而治;第三步,在適當的時候北伐,一統天下,稱王稱帝。所以魯肅對於江東集團未來的發展是有一個成的這樣一個想法。那正是由於這樣一個原因,魯肅才主張孫劉聯盟。因為魯肅的這個戰略規劃的實現有一個提,就是荊州必須在劉表的手上,因為魯肅的三分是孫權、劉表、曹,但是劉表,劉表,荊州不是落在劉備的手上就是落在曹的手上,所以魯肅這才急了,才自跑到當陽去見劉備。所以這個時候,孫權和劉備如果不能夠形成聯盟,諸葛亮著急,魯肅他也著急,他甚至更著急。

那麼妙在什麼地方呢?歷史有時候是很好兒的,它好在什麼地方呢?正在這個節骨眼上,曹莫名其妙地寫來了一封信,幫了魯肅的大忙。曹這封信怎麼寫的呢?曹這封信是寫給孫權的,他說:“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他說近來老夫奉皇上和朝廷的命令來討伐那些有罪的人,老夫的軍旗往南方一指,劉琮那小子就把自個兒的手起來了,投降了。“今治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現在老夫又整治了八十萬軍,準備和孫權孫將軍您在您待的那個地方打打獵。好大的氣,據史書的記載,這封信到江東的時候幾乎是所有人都大驚失。曹的這封信是本案的一個關鍵,因為它是這個事件的一個轉折點,在此之我們知順江東下是打劉備的,但是如果曹寫了這封信,那麼他順江東下那就是打孫權的,曹劉戰爭就成了曹孫戰爭,這個很重要,很關鍵的。因為在此之孫權完全可以隔岸觀火,作上觀,因為打的是人家,現在打到自己頭上了,那你還能夠袖手旁觀嗎?不能夠。所以我們就很想清楚三個問題:第一,曹是不是寫了這封信?第二,曹為什麼要寫這封信?第三,曹這封信是什麼時候到孫權手上的?

這封信很可疑,因為這封信不見於《三國志》的正文,就是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沒有收錄這封信,記載在什麼地方呢?《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江表傳》,《江表傳》是晉代人的作品,它的作者做虞溥,來由他的兒子虞勃獻給了晉元帝,那麼它成書在《三國志》之,陳壽當然看不到。但是,如果當時曹當真寫了這麼一封信,應該說是件大事,陳壽怎麼會不知呢?這是一個可疑的地方。第二,曹這封信寫得蹊蹺,他為什麼要寫這封信?當時曹南下東征的時候,據《三國志·程昱傳》的記載,劉備跑到了孫權那裡,而曹的謀士們都認為孫權會殺了劉備,只有程昱說不會。也就是說曹這個時候對形的估計無非兩種,一種是孫權會殺了劉備,這用不著寫封信給孫權;還有一種是孫權和劉備會聯起來,那就更不能寫這封信了,為什麼更不能寫這封信呢?因為你寫這封信起到的作用只能是促使他們的聯盟。所以有人說這是一封恐嚇信,為什麼說是恐嚇信呢?你看曹的話是怎麼說的,今治軍八十萬眾,這曹的陸軍和軍加起來他也沒有八十萬,他哪來的軍八十萬?這明明是虛張聲嘛。當然古人這個算兵從來就是虛張聲的,比方說十萬人號稱二十萬。但是你打一個折扣,四十萬軍也是不能的,這是虛張聲,虛張聲的目的是什麼呢?恐嚇,恐嚇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跟孫權說你小子可注意了,老夫現在要拿下荊州掉劉備,你別手,一邊待著去,你要挛刹手的話,八十萬軍,,老夫不是好惹的。

那麼恐嚇信的這個說法當然也有理,不是沒有理,問題是他這樣做會不會適得其反呢?當時他的重要謀士程昱就斷定,劉備和孫權會聯起來,他的理是孫權雖然很英雄,但是這個時候沒有什麼威望;而劉備是公認的天下梟雄,又有關羽和張飛那都是萬人敵。孫權肯定要利用劉備這個量,而劉備走投無路了也肯定要依靠孫權,所以他們非聯不可。就算沒有程昱的這個話,據曹的一貫做法他也不應該這樣。看過面節目的觀眾朋友們一定記得,當時袁尚和袁熙兩個跑到遼東去投靠公孫康,手下的人都主張曹去打,曹說用不著打,他們是同床異夢的,你要把他們急了他們就結成司筑,我們要放他一馬他們就窩裡鬥,等著公孫康把袁尚和袁熙的人頭給我來,結果公孫康果然把這兩個人的人頭給曹卒颂來了。那麼曹這一回為什麼不像上一回一樣,等著孫權把劉備的人頭給他過來呢?他為什麼要採取一個相反的做法,去一下孫權,一下孫權,得他們兩個結為司筑呢?就曹的一貫作風來說他也說不通。而且曹這個時候至少他會有這樣一個想法,就是希望孫權能夠像袁紹和劉表那樣對待劉備,怎麼樣對待呢?供養起來,束之高閣,那也行,為什麼要他們聯盟呢?

那麼如果這封信寫了,就只有一個推測,就是那是真要打孫權。那麼這封信就不是恐嚇信,是下戰表。這當然也不是沒有可能,因為曹這個時候志得意,驕傲得不得了。我們知這個人是非常驕傲的,小人得志,“小人得志”這四個字用在他上很適,他是一得意了以他那個尾巴就翹起來當旗杆的,他藏都不藏的。這個時候他覺得自己牛得不得了,也沒把孫權二十七歲這個小子放在眼裡,脆摟草打兔子,打劉備順把孫權也掉算了,或者是也不真打,我寫封信嚇唬嚇唬他,他沒準就投降了。也是說不清楚,因為張昭這些人是準備投降的,如果不是魯肅和周瑜還有諸葛亮他們來住,說不定也就投降了,也都是難講的事,所以有這個可能。所以結論是,第一,曹可能寫了這封信,也可能沒寫;第二,如果寫了這封信,那麼應該是下戰表。

* 易中天先生剛才講到,在赤之戰,曹莫名其妙地給孫權寫了一封信,關於這封信,史學界有不同的意見。如果真有這封信,這對諸葛亮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這封信的存在一下把孫權和曹直接對立起來,本來事不關己的孫權不得不介入這個戰爭之中。但問題是,這封信是什麼時候到的?它對孫權做出決定有什麼影響?魯肅又會拿著這封信怎樣為孫權算賬呢?

那麼第三個問題就是這封信什麼時候到的呢?應該是諸葛亮和魯肅回到柴桑的時候,這個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也這麼認為,只不過他是說魯肅和諸葛亮到了柴桑以,諸葛亮馬上就見到了孫權,然孫權就接受了諸葛亮的建議,就召集會議討論是不是聯劉備對抗曹,這個時候信到了,他說“是時”,他用了這兩個字,“是”就是這,這個時候曹的信正好到了。那麼我們的看法呢,信應該也就是同時到了,但是我不認為孫權收到這封信以他還不先開會,先找諸葛亮談談,我認為他應該先開會,開內部會議,自己家裡人關起門來先討論討論怎麼辦再說。那麼在這個會上,是一片投降論調,都主張投降曹,只有一個人沒說話,魯肅,會就開不下去了,孫權就起來上廁所,然魯肅就跟了過去,孫權馬上明了,魯肅有話要說,而且魯肅的這個話是不能當眾說的,是悄悄話,於是孫權就會過頭來拉住魯肅的手說:子敬,有什麼話要跟我說嗎?魯肅說:是有話說,剛才我聽子布他們,就是張昭他們,都勸將軍投降曹,這是誤將軍,曹能不能投降,要看誰,比如我魯肅是可以投降的,但是將軍您是不能投降的,為什麼呢?我魯肅投降了曹,了不起回家鄉去再做個老百姓,我在家鄉做個老百姓我還可以透過地方上的考核推薦再報考公務員,我還可以從什麼縣丞、縣令這些小官一步一步地做起,做到老了我做個太守,做個州牧那總是沒有問題吧,我總可以坐著一輛牛車去跟士大夫往吧;將軍您投降了曹,到哪兒去呢?很重要的八個字:將軍曹,屿安所歸。也就是像你這樣稱霸一方的諸侯,你投降了曹,有歸宿嗎?

這話說到孫權心眼裡去了,而孫權最擔心的就是這個問題,這才既是他集團的利益,又是他個人的利益。你想想劉琮當年投降曹,傅巽是怎麼跟他算賬的?傅巽跟他說將軍您想想看,要抵抗曹靠誰呢,靠劉備,那麼劉備抵擋得住嗎?如果抵擋不住將軍您完蛋,如果劉備抵擋得住曹他還會做您的部下嗎?劉琮一想,對,我還是投降吧。那麼魯肅這樣一算,孫權說對,我投降了以我當什麼呢?於是他拉著魯肅的手說,這是上天把足下賜給我呀。這個話是諸葛亮說不了的,因為立場不一樣嘛,他不是孫權的人,不是他沒有這個,他不是孫權的人,他不能說,他也說不了。只有魯肅這樣的自己人,而且是幫孫權策劃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這樣一個規劃的人,他才能說,他也才說得出,孫權也才聽得,而且他們之間也才能達成這樣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也才能夠做到一點就通,而且這個話打了孫權。

(17 / 24)
易中天品三國

易中天品三國

作者:
型別:歷史小說
完結:
時間:2024-05-15 06:19

大家正在讀
相關內容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狗羅小說網 | 
Copyright © 狗羅小說網(2024) 版權所有
[臺灣版]

電子郵箱:mail